自从汽车市场步入电动化时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现如今汽车就像是大号的电子产品,更是有许多人直接将车比作手机,举出了像是:油车=诺基亚,电车=苹果这样的离谱例子。这样的比喻其实相当不科学,它们之间都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首先,从价格上来说,汽车并不像手机那般便宜,如果选择一款正经大厂出品的最入门型号,像是吉利熊猫、五菱宏光MINI EV这两款车型的起售价都要来到3万块左右。而手机即便是比较高级的型号也要不到1万块。而通过查找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闻,我们可得知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9218元。从购买和更换成本的角度来说,即便不考虑贬值,换汽车的代价也比手机高出了太多,因此一辆车开七八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网络上的快速换车风潮只不过是自媒体们造成的错觉,他们的购车原因更多是源自于对业务的内容产出和流量需要。
况且手机更新迭代速度比起汽车还是要快上许多,设计的使用周期也要更短。懂手机的朋友都知道,手机是有限定的系统更新维护时间,一旦过期就不再提供系统更新服务。届时就可能无法满足一些新出的软件或者游戏的运行需求。而硬件配置在出厂时又被定死的,消费者不能自行更改,也无法对新的硬件做出适配。没有了升级空间,如此一来,老款手机就必定会面临淘汰的问题。
汽车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汽车的工作状况虽然比起手机要复杂和恶劣许多,但使用场景都相对固定,无外乎通勤、工作、越野、穿越、自驾这几类。简单来说,就只分成了铺装路面和非铺装路面。所以在设计之初,厂商只需要根据车型定位,来搭载满足对应场景下使用需求的硬件,再保证不会轻易出现问题即可。
而且维护妥当,现在的车能走的路,三十年前的车一样能走。此外,汽车上的零部件也多为模块化设计,具有相当高的维修、升级便捷性,每个人都可以针对自己的用车需要对车辆进行定制化升级或合理改装,使用灵活性也是手机无法比拟的。
同时也不应当把纯油车与纯电车对立开来,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代替关系。纯电车虽然极大的降低了人们的出行成本,但它始终要面临着补能的硬伤,手机我们可以有许多种方式为其充电,甚至充电可以是移动式的。但车不行,充电桩在近年来虽然已经广泛普及于城市之间,但参差不齐的充电桩质量和维护水平,依旧令电动车的补能体验相当糟糕和不便。
若是没有家充的消费者,还需要腾出一部分时间用于充电,同时在公共充电桩充电,为了方便他人,充电之后还得赶快移走车辆。这些都是隐形的成本,只是许多人掩耳盗铃,没有将其计算在内。而油车的使用体验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只有慢和吵,只不过好的油车产品的门槛往往都比较高。
我们需要理性的对待和看待汽车市场,或者是车与电子产品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有把汽车当成电子产品的想法,车如果操作不当,是能伤人的工具。现阶段国内仍然没有开放L3级的辅助驾驶,驾驶员在使用任何品牌的辅助驾驶功能时,出现意外,厂商都不会为其背锅的。所以要对它保持敬畏之心,不能过分依赖和相信,要为路上的每一位交通参与者负责。同时,每个产品都有各自的使用场景和消费人群,不必将饭圈文化带入市场。只有聆听到正常的声音,厂商也才能针对产品做正确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