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冷暖,各个不同。
参考乘联会数据,3月,我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68.7万辆,同比增长6.0%,环比增长52.8%;1-3月累计零售482.9万辆,同比增长13.1%。这算是什么水准?行业专家将之定性为“开门红”。特别是看同比、环比数据,确实相当可观。
今年的3月,或者说,放宽到一整个第一季度,有几个相当显眼的现象:第一,春节在2月,拦腰一刀,确实切断了汽车市场的热度。1月无法升温,因为都等着“过年”,2月基本冰封,因为正在“过年”,而3月要“冷启动”,也需假以时日;第二,“价格战”轰然启动,波及整个汽车市场,烈度要胜于去年同期,但也招致了消费者的观望心态。降价肯定刺激买车,但“买涨不买跌”,也是一个永恒的定律;第三,新能源仍在蓬勃增长,但也遇到了一些质疑与挑战,尤其是前段时间兴起的论调“欧美正在放缓电动化”,忽然炸出了很多“反思派”,舆论上也开始了争锋与博弈。有新趋势,有新挑战,也有新对策,我们再从几个视角,细细回顾下3月销量。
车企销量TOP 10:绝对奇观
参考乘联会数据,3月,比亚迪零售销量为26万辆,断层式领先,排在第一。关于比亚迪夺冠,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关心的是,这个月,它具体卖了多少,有没有超越自己,以及感慨一句,比亚迪率先发起的“价格战”,效果显著。一汽-大众回到第二,3月零售销量为14.1万辆。合资遇到了麻烦,但“北大众”还算争气,尤其与“南大众“相比,显得没那么惨了。第三、第四,分别是吉利、长安,各自零售销量为11.4万辆、10.4万辆。上汽大众,也就是“南大众”,排在第五,3月零售销量为8.7万辆,同比、环比有增长,但难复昔日光彩。
“后五名”就非常神奇了。3月,奇瑞零售销量为7.5万辆,排在第六。纵使不靠海外销量撑腰,奇瑞也能够进入TOP 10了。第七居然是特斯拉,作为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标杆,有那么多竞品冲击,但仍屹立不倒,3月零售销量为6.2万辆。第八也很神奇,北京奔驰,3月零售销量为6.1万辆,以豪华品牌之名,同样能进入TOP 10。第九是唯一的日系合资,即一汽丰田;第十是上汽通用,居然做了TOP 10的“守门员”。请喊出熟悉的那句话,“时代变了”。
合资份额:仍在丢失阵地
时代变了,最痛彻心扉的领悟是:自主精进,合资惨退。直接上数据:3月,自主品牌零售93万辆,同比增长19%,环比增长51%,对应的零售份额为54.8%,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1-3月,自主品牌累计份额55%,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5.4个百分点。结论很清晰,自主品牌不仅越过了“半壁市场”,而且增长优势还在扩大中。
作为对比,3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0万辆,同比下降8%,环比增长49%。注意,几大合资派系,零售份额皆在萎缩:德系品牌零售份额20.4%,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3.8%,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美系品牌零售份额8.2%,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这几年,如果合资品牌再拿不出旗鼓相当的电车,哪怕是插混车,都会被自主品牌按着头打。而且,这种舆论趋势一旦形成,时间越久,越难逆转,那就只能继续交出市场份额了。
新能源销量:芝麻开花节节高
回过头再看,新能源销量到底怎么样?3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销量为70.9万辆,同比增长29.5%,环比增长82.5%,势头仍然很猛。这也体现在新能源渗透率上。具体来说,3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41.6%,较去年同期34%的渗透率提升7.6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了63.3%;豪华车对应的是28.4%;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7.4%。
今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逐渐显示出2大新趋势:1、“价格战”横行,自比亚迪始,亦由比亚迪兴,什么牌它都敢打,只为了保护第一销量的位置;2、“增程式”再成宠儿,理想、零跑、长安、问界,均吃到了增程式电动车的销量红利,预计还会有更多的产品引入增程式,人人皆在复制自己的“理想汽车”。
出口销量:猛增,但有风险
出口数据怎么样?参考乘联会口径,3月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40.6万辆,同比增长39%,环比增长36%,创下了历史最高月度出口量;1-3月累计出口106.3万辆,同比增长36%。在出口板块,燃油车是绝对主流,超过七成;而新能源具体占29.3%,倒也比同期增长了5.4个百分点。近一段时间,“红海危机”对出口的影响较大,毕竟,运输渠道会出现问题。在特斯拉解释Q1全球销量下滑时,同样提到了“红海危机”问题。
其实,还有一个潜在风险,我们要时刻警醒。欧美对我们节节增高的出海成绩,其实非常敌视,认为会吃掉他们的蛋糕,所以,相关制裁有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我们要提前想好应对措施。另外,欧美对新能源的补贴政策有所调整,确实呈放缓的趋势,那么,也会影响到我国新能源出海的节奏。
行业利润:难言之痛
提到利润,这确实是汽车行业的难言之痛了,乘联会公布了一组参考数据。2023年,汽车行业收入为100976亿元,同比增长12%;成本为87627亿元,同比增长13%;利润为5086亿元,同比增长5.9%。但是,2023年,汽车行业利润率只有5.0%,相对于整个工业企业利润率5.8%的平均水平,显然是偏低的。再看2024年, 1-2月汽车行业收入13715亿元,同比增长8%;成本11991亿元,同比增长8%;利润为587亿元,同比增长50%。但是,1-2月汽车行业利润率降到了4.3%,相对于同期整个工业企业利润率4.7%的平均水平,仍然在低位摇摆。
乘联会还回顾了一组数据:2015年,汽车行业利润率有8.7%。如此对比,更加强烈了,近几年的汽车行业确实不咋赚钱。 原因也很清晰,市场太卷了。一方面,燃油车有盈利,但也是微利,而且正面临“电进油退”的大趋势,销量规模正递减;另一方面,新能源亏损较大,很多企业在推进新能源的过程中,很难盈利。目前,真正有利润果实的,一是做高端豪华车,二是做出口业务。只是,长期来看,新能源还是要快速等来一个“盈利拐点”,成本继续降,规模继续涨,由此,汽车市场才能真正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新阶段。
写在最后
3月,承前启后,既要叫醒冰封的2月,还要给4月做好回暖的铺垫工作。庆幸的是,整体趋势向好,只是强者愈强,弱者淘汰,烈度不减往月。收拾好心态,迎接由北京车展开起的“汽车新岁月”吧。